編者按
  近日,教育部發佈《嚴禁教師違規收受學生及家長禮品禮金等行為的規定》,為群眾反映強烈的教師違規收受禮品禮金、接受吃請等問題划出6條“紅線”,旨在引導教師以律己而育人。
  學高為師,德高為範。教師被稱為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”,職業崇高,使命光榮。師德師風不僅僅是教師個人的品德問題,更是影響孩子成長、家庭和睦乃至社會風氣的大問題。“紅線”體現在執行中,“禁令”要用事實來證明。惟願教育部的六條“紅線”,不會流於形式,真正成為令行禁止的鐵規。
  多數家長因“從眾”送禮
  □本報記者張昊
  劉斌今年25歲,山東人,兩年前大學畢業。面對記者關於給老師送禮的提問,他的回答帶著幾分調侃:“你算找對人了,我幾乎是從初中送到大學。”
  劉斌回憶,他最早接觸到這個現象,可以追溯到小學時期。上小學時,班裡兩個同學競爭班委職務,一個女同學“夠格”,另外一個同學也很有競爭力。“其中一個女生家長給老師送了陶瓷,最終被選上”。
  當年你如何理解這件事情?面對這個問題,劉斌用了兩句話總結:“當時覺得這個方法不錯,原來這樣也可以啊。沒把它當作壞事,覺得這也是個方法。”
  隨後,劉斌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送禮經歷。
  劉斌初中剛入學時,家長沒有特意準備什麼別緻的禮物,只是給班主任送了些土特產,父母的想法是“為了給班主任一個好印象”。
  讀高中時,劉斌在外地住校。每學期開學,家長送他到校時會順便帶上一些陶瓷製品或海鮮送給班主任。劉斌回憶,禮品價值最多不超過1000元,當時覺得給老師送點兒“小東西”很正常。
  “孩子到外地上學,從來沒離開家這麼遠,自理能力差,希望班主任在生活上、學習上多照顧點。”劉斌說,父母是這樣想的,但老師也沒有對他特別照顧,“學習就看自己了,自己不努力送東西也沒用”。
  除此以外,他還給宿管老師送過東西。最初,劉斌和幾個不愛學習的孩子住在一間宿舍。他向宿管老師提出申請,宿管老師按正常程序調換後,劉斌家長給宿管老師送去一件玻璃擺件,價值在400元以內。
  大學一年級開學時,劉斌家長又給老師準備了海參等海鮮特產。輔導員老師堅決不收。“學校規定很嚴,這些特產也不行,雞蛋都不行。”輔導員這樣回覆。劉斌家長覺得這老師挺不錯,自那以後,再沒給老師送過禮。
  送禮的話題,並沒有隨著劉斌完成學業而離他遠去。在一次親戚聚餐中,他聽到表哥和姐夫交流送禮“心得”。表哥的孩子上幼兒園。得知有家長給老師送了2000元,表哥也給老師送去一個裝著2000元現金的信封,老師直接收下。表哥平時還會送點兒別的東西。
  “我們上幼兒園的時候確實不送東西,現在直接送現金,送的價值太高了。”老家“行情”的變化讓劉斌驚訝不已。
  席間兩位親戚討論,幼兒園孩子太小,吃飯等問題確實需要照顧。家長希望孩子別受欺負,能夠經常得到老師表揚。不送禮的,老師也不能把孩子怎樣,但也不表揚。送禮的就能得到老師的鼓勵——“這個小朋友真棒!大家給他鼓掌。”家長們認為,這對孩子的自信心非常有作用。
  “有些家長之間也會說,你怎麼沒送啊?”“別的家長都送,自己也得送。”親戚們說,在孩子這個問題上,不送總覺得差點兒意思,送完了就覺得心裡踏實了。
  同樣是幼兒園孩子的家長,心理學博士王其峰在孩子入學那年的教師節,也給老師送過價值在100元之內的小禮物。他坦言,當時是“隨大流,總是要表示一下,拉近和老師之間的關係”。
  後來,幼兒園規定不允許老師收禮,王其峰就沒再送過。他轉而傾聽孩子的想法,讓孩子自己給老師準備禮物,他不再干預。孩子給老師送上自己畫的畫,畫的是和老師一起活動的場景。
  王其峰分析,送禮的家長有的是為了感謝老師對孩子幫助很大;有的出於從眾心理,認為所有人都送,不送會得罪人;有的家長是為了求心理安慰,不想讓孩子因為自己的疏忽而受到冷落。這些家長送禮數額一般不會很大。另外一些家長是“有所訴求”,想讓老師在孩子學習、座位安排等方面給予照顧,同時對孩子進行更多管理。
  一位學生家長曾告訴王其峰,他每年都會請學校領導、班主任、任課老師一起吃飯。王其峰觀察到,這位家長通常自己不管孩子,而是通過這種方式,把管教孩子的責任轉交給老師。
  在王其峰看來,在孩子價值觀形成的階段,老師和家長之間的互動會對孩子產生影響,家長的送禮行為可能會讓孩子認為某些事情可以金錢交易。
  王其峰認為,學生和老師之間需要一個情感連接的通道,送禮不是好的方式。家長應將送禮行為和正常的感情交流加以區分,師生之間建立更豐富的互動模式,使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得到發展。
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,人們對老師有很多好的情感,老師跟收受禮金掛鉤,對老師這個職業的聲譽會產生很大負面影響。王其峰認為,感恩教育、人情往來、收受賄賂應該嚴格區分,否則容易出現“打擦邊球”的現象。
  (應受訪者要求,劉斌為化名)
  老師說“收禮那些事兒”
  □本報記者張昊
  “這些不是一直都禁止的嗎?”
  聽記者念完教育部《嚴禁教師違規收受學生及家長禮品禮金等行為的規定》中明確設定的6條“紅線”,賈麗這樣反問道。
  2011年至2013年,賈麗在某省級重點高中擔任了3年數學老師。當記者問及她和身邊的老師是否存在收受學生家長禮金等情況時,賈麗坦言,“這種情況肯定是有的”。
  在要求化名的前提下,她向記者講述了老師收禮“那些事兒”。
  那些額外的請托
  家長給老師送禮集中在開學初和上半學期,家長希望老師能在這個學期多關照一下自己的孩子。賈麗覺得,教育部的規定提及的各種被禁止的行為中,老師收受禮金、補習費的情況比較多。
  “其實家長的要求也不是特別高。”賈麗說,第一是希望老師能在課上多提問自己的孩子,第二是在平時學習、作業中多加提醒。老師的一兩句話就可能讓孩子的學習感覺和平時不一樣。老師對一個學生關註較多,學生感覺到老師對自己重視,不被忽略,在班上也不會覺得孤立,心理感覺會好些。
  賈麗介紹了送禮家長的幾種心態。
  一般而言,送禮的家庭經濟條件都很好,而這些家長可能平時管孩子的時間比較少,希望老師多給予關註;
  一部分學生在學校住宿,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,再加上獨生子女都比較嬌慣,家長希望老師多給予照顧;
  有些學生平時在家就很調皮,學習差一點,家長知道,在學校里老師不抓得嚴一些,孩子就會出問題,希望老師多加管教;
  有些學生在資歷上差一點,但自己想學習。他們不補習的話,跟不上進度,學習就會越來越差。學生想補習,家長就會來找老師。
  有些不拔尖也不是特別差的普通學生,他們的家長會覺得:“老師會不會關註那些送禮的孩子,忽略我家孩子了呢?”出於這種心理,這些家長也會送禮。
  賈麗說,一般都是學生家長主動找到老師,她還沒有發現過老師向學生暗示、索要禮金的情形。
  那些額外的照顧
  班裡一部分學生送了禮,另一部分沒有,會不會導致老師對學生區別對待?
  賈麗告訴記者,在老師工作時間之內,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。整個班級的成績也是老師考核的標準之一,一個學生成績差,老師不管,就會拉低班級的平均分,老師也會受到影響。“就我而言,我還是想儘量做到公平”。
  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,家長和學生非常重視學習成績。賈麗從她的教學經驗出發分析,學生能力存在差異,有學習能力強的學生,老師不用費心,學生自己就能跟上教學進度。對於中等的學生,老師需要去提點他。對於那些學習差的學生,老師就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去照顧。
  一個班大概六七十個學生,老師的精力總是有限的,不可能每個人都照顧得過來。在不是特別偏倚的情況下,老師會對送禮的學生多一點關註。比如上課提問,班裡學生太多,可能一周每個學生只能提問一次,那些多出來的問題,就可能留給送過禮的學生。
  “那部分‘不公平’更多的體現在課外。”賈麗說,在課外時間,老師會給送過禮的學生多點照顧。比如晚自習放學之後,賈麗會抽出半小時,在下班後屬於她自己休息時間的這半小時里,給那些送了禮的學生解答問題。有些家長打過招呼的學生自己本來不想問,她也會專門叫過來多問一句,有什麼不懂的地方。
  賈麗告訴記者,一部分家長會將禮金交給班主任,然後班主任再分給各科老師。另一部分家長會單獨找到任課老師。家長給老師現金、禮卡、購物卡的都有,金額從二三百元到1000元不等。
  老師收下禮金後,會給學生補習作為“對價”。補習沒有統一價格,比如家長給老師1000元,老師可能就會負責這個學生一個學期的周末補習。這種情況肯定不會是一對一補習。補習一般安排在周末。賈麗說,北京等大城市課外補習的方式會更多一些,相比之下小城市較少。並且,家長對在學校一線教課的老師更信任,更願意讓學生自己學校的老師輔導。
  賈麗教課的第一年,找她補習的學生有10名左右。第二年,想找她補習的學生增加到20多人。“確實很辛苦,特別累,有的時候晚上都休息不了。”賈麗說。
  “嚴格來說是不應該收”
  學校有明文規定,不允許老師課外辦班,在每學期放假之前,學校也會在總結會上強調不允許在假期從事有償家教。賈麗告訴記者,雖然如此,假期依然會有老師給學生補習。
  她所在學校管理比較嚴格,不存在老師課上講一部分知識,留下一部分在課後單獨開輔導班講授的情況。
  如何看待收受禮金和補習費的行為?賈麗說,嚴格來說是不應該收,但這種現象也不能說明老師的道德有多麼敗壞。學生身處應試教育的大環境里,學生和家長都希望老師能給額外補習。
  “若從無私奉獻的崇高標準來講,那肯定是不應該收的。”賈麗說,但對老師們而言,這部分收入其實也是通過勞動取得的。老師也是人,也希望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。老師工資很低,這些額外的收入,可以做一些貼補。
  對於規定中提及的學生家長宴請老師的情況,賈麗說:“這要看孩子的家庭實力了,不是每個家長都能請得了的。”參加宴請的不止任課老師,有時也有“學校高層”。一般要看家長和老師以及學校高層在朋友層面的交往。家長和老師不熟就直接請吃飯的情況比較少。
  邊要公平邊覬覦特權 不如用規則保證公平
  ■記者手記
  教師收禮這個話題並不新鮮。通過採訪,記者發現,家長主動向老師示好或要求照顧的情況比較常見。
  在思考如何對教師群體的管理、監督的同時,學校應該反思是否為學生和家長營造了公平的氛圍;學生和家長更應該反思,自己是否在要求公平的同時,又覬覦特殊待遇。
  每個人小時候都是學生,每個人又都會成為家長,公平是每個人的需求。實現公平,需要用制度制約特權,建立長效機制,讓人們對自己遵守規則的前景有穩定的預期。
  校園的自我管理可以看成社會自我調節功能的一部分,學校、老師、家長等主體都應盡自己的力量。制定公平的規則,是學校、老師、家長共同參與,表達各方合理訴求,形成共識的過程。每個人都是規則的制定者,同時又是規則的執行者和遵守著。公平規則的建立、維護需要付出心血,所有人必須同心協力,在這個過程中,執行“破壞公平規則者出局”的罰則。
  此外,當老師們為分內、額外的工作量吃不消的時候,能否增加教育投入,不至於那麼多學生共享一位老師?能否增加老師的待遇,讓他們不再垂涎額外的收入?能否給學生更多的機會,讓他們不至於都擠在應試教育的“獨木橋”上?在這些方面,我們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。與其覬覦特權或坐而視之,不如行動起來。
  本報記者 張昊
  (原標題:教育部“六條紅線”如何令行禁止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y69qyucc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